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社区共治,傅天雷依托社区党委倡导发起了“微光行动”志愿服务,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成立“安全宣传、便民志愿、红色纽带、文化传承、环境美化、关爱帮扶、健康守护”7个小分队,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走访慰问残疾人、鳏寡孤独家庭120多户,先后组织开展春节慰问、迎新春联欢会、志愿巡河护河等系列活动。如今,“微光行动”志愿服务团队已成为右安门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曾信华,女,汉族,1971年4月生,党员,重庆市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分公司出租车司机。
“雷锋的姐”曾信华多次送急危病患脱险,常年义务接送重病老人往返就医,用实际行动帮人所难、助人所困。
1992年,曾信华成为一名“的姐”。2013年,重庆市“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成立,曾信华成为首批队员之一。让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免费乘车,每年“学雷锋日”实行半价收费,这是曾信华自定的规矩,在她的行程中,免费接送的困难群众非常多。2017年11月的一个清晨,曾信华遇到坐在轮椅上正在招手打车的张阿姨夫妇。在交谈中,她得知张阿姨患有肾衰竭,又摔断了腿,每隔一天就要去医院做一次透析。两人没有儿女,很多司机怕麻烦不愿搭载他们,雨天打车更是难上加难。了解情况后,曾信华毫不犹豫,表示愿意免费接送老两口。从此以后,曾信华每周3次,累计接送720余次,E星体育入口直至张阿姨去世。
一次偶然机会,前往医院看病的孙大姐乘坐了曾信华的出租车。因孙大姐患有严重类风湿病,E星体育入口四肢变形,行动十分不便,见此情况,曾信华主动下车搀扶、热情服务。交谈中,曾信华了解到,孙大姐的丈夫在钢管厂打零工,每月仅有2000余元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下车时她又主动免收车费,素昧平生的两人因此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两年多时间,曾信华定期免费接送孙大姐到医院看病,帮她买药,还经常登门看望,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022年,曾信华主动加入重庆市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分公司“运输服务突击队”,执行物资运输服务和运输保障服务等任务。一年时间里,她共接送危重患者2650余人次。她建立5所“曾信华爱心图书室”,单日往返达600多公里,给乡村小学送图书,捐赠图书上万册;填写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把爱与希望传递下去”;“一对一”结对帮扶36名留守困境儿童。从业32年,曾信华积极弘扬雷锋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加入“雷锋的士”队伍中。
谢运良先后创办两家企业帮助残疾人就业,同时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帮助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他乐于助人,热心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架桥修路等;他热衷公益事业,带领宜章县好人协会会员投身各类公益活动。
1998年,谢运良回到郴州市宜章县创办吉兴纸业,向残疾人敞开就业大门,为他们安排适宜岗位,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累计吸纳1409名残疾人就业,其中540名重度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为帮助残障人士提高职业技能,他投入500万元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和“残疾人之家”,培训残疾员工1300余人次,扶持23名残疾人自主创业,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自立自强。
2015年,谢运良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两条“资产收益扶贫生产专线”,实行单独核算、按股权投入分红,形成“就业帮扶、资金变资产、收益转股权”等机制,共结对帮扶贫困户2068户11792人,分红达2412万元,实现股金参与可持续、利益链接可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2016年,谢运良发起并成立宜章县好人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好人协会队伍不断壮大,募集善款物资3000余万元,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近千场,为1280名贫困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长期以来,谢运良帮扶困难学生20余名,想方设法为残疾员工子女读书、就业创造条件。他先后捐款596万元修建两座人行天桥,确保周边群众安全出行;为宜章第四中学捐款160万元修建礼堂,为家乡笆篱镇黄竹冲村捐款100万元修建文化中心。2021年,河南突发暴雨洪灾,他迅速筹集价值20万元的救援物资送往灾区。
谢运良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诚信之星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勤考,女,藏族,1983年8月生,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柯生乡次汉苏村村民。
勤考秉持帮助他人、扶危济困的大爱情怀,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义务照顾多名困难儿童。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日复一日的照料、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们都健康茁壮成长。
2012年,勤考一家从柯生乡次汉苏村搬到优干宁镇。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她和丈夫四处找工作,分别当了保姆和司机,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在当保姆期间,她看到一些孩子因家庭困难、家庭变故等原因无人看护,便萌生了照顾这些孩子的想法。2015年春节,勤考回老家次汉苏村过年,当时天气特别冷,看到本村一个穿着薄藏袍光着脚独自玩耍的男孩冻得瑟瑟发抖。经向邻居打听才知道这个男孩叫才旦扎西,父母离了婚,母亲回了娘家,父亲不知去向,勤考便把孩子带回家里代为义务照顾。旦增久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80岁的爷爷年老体衰,善良的勤考便把他接到身边照顾。10余年来,她相继义务照顾7个孩子。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孩子的大事小事都由勤考操心。她给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饮食计划、作息计划,日复一日悉心照料他们,孩子们一个个身体健壮、身心健康,很少发生争抢东西、闹矛盾的事情。
勤考在照顾好孩子们生活的同时,还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尊老爱幼、善良正直、无畏困难、勤劳朴实的良好品质。如今,她代养的孩子们大多已经上学了,他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向勤考妈妈学习,做回报社会的好心人!”
赖家益,男,汉族,1998年12月生,共青团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青年创业创新协会副秘书长。
赖家益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发挥短视频自媒体的影响力,带动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助力家乡农副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赖家益幼时父母离异,家境贫寒,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国家政策帮扶下,他勤奋学习考上大学。2020年,他为爷爷奶奶补拍的一组婚纱照在网络上获得极大关注,2021年6月大学毕业时,他已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他毅然归乡,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父老乡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从2021年9月开始,赖家益利用自己的“网红”身份,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帮助父老乡亲推销红薯、荔枝、鸡、海鸭蛋等家乡“好物”。2022年,他助力37户村民实现人均增收3万多元。在共青团“青耘中国·秋收硕果”公益直播助农活动中,赖家益的抖音直播间作为7个全国示范性公益场次之一,为脱贫地区直播销售12万斤农产品。在2023年1月的“青春联手助力振兴”第三届中国青年年货节广西专场活动中,赖家益的直播间当日观看量达到290余万人次。2023年2月至3月,他为乡亲们卖出了200多万斤红薯,辐射100多户农户,增加产值500多万元。
赖家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在他曾经任教的小学里,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他挨个给留守儿童家长打电话、做工作,并做出“你回来带娃,我帮你直播带货”的承诺。在赖家益的号召下,已有45名家长回到乡村。他还积极开展公益宣传,以文艺志愿者的身份到乡村演出,尽心竭力推动村校联动,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潘明杰,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鄞州区公安分局老潘警调(联调)中心负责人。
潘明杰多年来奔波在基层调解一线,以“群众事就是我的事”为情怀,用心用情用智调解每个案件,把热心服务寓于调解工作中,甘心做为民解忧的“及时雨”。
2012年,潘明杰从物业经理岗位退休后,应邀当起“老娘舅”,并成立宁波首家以调解员名字命名的“老潘联调工作室”。国企改制300余名员工劳动合同纠纷案、某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案、待拆迁市场夜间火灾案等一批疑难案、历史积案,在他全力调解下得以解决。多年的调解经验,被提炼成了“335快乐调解法”“老潘三十六计”。“活水养鱼”“笑里藏心”“将心比心”等36个调解案例已成为宁波1.4万调解员的“工具书”。10余年来,潘明杰累计调解案件3000多件,涉案金额达2.6亿元,其中百余件是重大疑难陈案,调解成功率100%,调解案件零投诉、零反弹。
潘明杰注重做好传帮带,建立11家“老潘”加盟店,手把手带出108名“小潘”调解员。如今,一个个“小潘”活跃在宁波各大矛盾纠纷调解处的舞台。2018年,工作室升级为老潘警调(联调)中心,实施“视频远程调解”“滴滴式调解”等新时代“枫桥经验”模式,出台浙江省首个社会矛盾纠纷警调衔接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成为浙江警调的“样板店”。
潘明杰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魏明,男,汉族,1945年10月生,党员,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退休干部。
魏明以崇高的政治责任,把真情大爱播撒滋润在服刑、劳教人员的心灵上。他坚持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开展公益宣讲,矢志不渝弘扬传承雷锋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华章。
2000年初,一对夫妻双双入狱,留下3个孩子,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6岁,魏明担当起了“养父”的责任,一管就是7年。每当孩子过生日时,魏明有时无法前去,就托人给孩子送去蛋糕和祝福,让孩子享受到父母般的关心和温暖,直到父母刑满释放回家。从警10年,魏明先后帮扶贫困服刑、劳教人员的子女31名,资助金额累计8.4万元。达斡尔族妇女苏日娜的儿子中考后精神失常,她通过网络找到魏明,寻求帮助。面对孩子高额的治疗费用,魏明说,“不能让缺钱阻碍治疗的脚步”,他想方设法筹集住院押金,苏日娜的儿子因此得以及时治疗,痊愈康复。
魏明还是呼和浩特市顺风车队的发起人。2003年11月,为方便接送孙女,魏明买了一辆车。当时正值“非典”时期,少有人敢拉载乘客,魏明就开始做起了顺路捎脚的事。车队的顺风车都是私家车,主要针对特殊时段、特殊路段、特殊人群免费提供帮助。
退休后,魏明投身开展公益讲座、培养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中,他整日奔波在作报告、演讲的路上。魏明因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疾病,为了不影响宣讲,在讲课时他需要穿着成人尿不湿。他克服身体伤病,坚持完成道德公益讲座1005场,宣讲受众达14.7万人次。魏明十八年如一日,致力于通过公益宣讲在青少年的心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魏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员、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马立斌,男,汉族,1990年6月生,党员,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有个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马立斌自退役以来多次见义勇为解救受困人民群众,多次参与抗震救灾、捐资助学帮扶特殊群体渡过难关,尽显军人担当。
2012年退役后,马立斌在忻州蓝天救援队担任了半年教官,并考取了《自救互救证》和《呼号证》,他矫健的身影时常活跃在救援第一线月,马立斌在五台山景区中心区发现3名徒步朝台的游客,其中两名因气温骤降已经冻伤,并产生了高原反应,生命垂危。马立斌见状立即展开急救,并脱下自己的大衣为受伤人员保暖。随后,他将两名受伤游客背到车上,驾车前往卫生院后又送至忻州市人民医院,确定两人转危为安后默默离开。
2017年,湖南、江西等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后,马立斌主动联系山西省爱心企业,将价值120万元的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同年,青海玉树受灾,他发起募捐筹集了价值125万元的爱心生活物资,为最困难的“三孤”群众送去了温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020年,五台山发生山火时,他连续多日为救火的战士运送灭火器材和生活用品。2021年,河南洪灾期间,马立斌迅速行动,为山西省蓝天救援队募捐物资,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持。同年山西遭遇强降雨时,他迅速响应,与当地政府和救援队紧密合作,筹集并运送雨具、保暖物品、食物等应急物资,助力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马立斌积极参与助学活动,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用于困难救助和助学的资金超过40万元。他还发起“爱能量”黄手环公益活动,免费给忻府区、保德县、五台县等地老人发放防走失黄手环约2万个,关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帮助迷失的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王亚强,男,汉族,1988年12月生,生前系新疆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克尔根卓街道明珠社区居民。
王亚强在下班途中,面对危险挺身而出,奋不顾身跳入泄洪水渠营救小女孩,小女孩得救了,他却被大水冲走,献出宝贵生命,他见义勇为的壮举感动了很多人。
2017年7月30日19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七团五连食品加工厂工作的王亚强和工友们下班回家时,突然听到一阵急切的呼救声“救命救命……”。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名妇女一边沿着新布哈干渠跑一边大声呼救。“不好!一定是有人掉进水里了!”王亚强和工友迅速向下游跑去。
新布哈干渠是一条排洪渠。当时正值灌溉用水高峰期,排洪渠水深近两米,水流湍急,落水女孩的父亲已经跳进渠里抓住了孩子的胳膊,但两人都被水流冲得站不稳脚跟。王亚强和工友来不及多想,纷纷跳入水中。他们合力抱住小女孩,赶来救援的其他人用绳子先将小女孩和父亲拉上岸,接着工友也被拉了上来,但是体力不支的王亚强被湍急的水流冲向远处,瞬间就没了踪影。岸上的人们赶紧顺着渠道向下游跑去,希望能够救起王亚强。大家把绳子拴在腰上,在水中摸索着走了近4公里,找了3个多小时,依然一无所获。
直至7月31日凌晨,在多个搜救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失踪8个多小时的王亚强最终在离事发地40公里外的一个闸门口被找到,此时的他已无生命体征,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事发当天,他的儿子才刚出生65天,幸福生活刚刚开始的王亚强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他救了我的女儿,保住了我的家庭,可是他自己刚刚出生还不满百天的孩子却失去了父亲,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每当想起搜救王亚强的情景,落水孩子的父亲泪流满面。
王庆龙,男,汉族,1968年2月生,党员,生前系安徽省淮南市林业局上窑林场党支部委员。
王庆龙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竭尽全力救出落水女子,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铮铮誓言。
2022年10月7日,王庆龙和朋友们一起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林场思源新村水塘钓鱼。22时左右,突然传来呼救声。王庆龙循声望去,模模糊糊看到一个人在水中挣扎。“不好,有人落水了!”他迅速朝落水处跑去,看到一名女子在水中挣扎,仰着头在喊救命……见此情景,王庆龙立刻在岸边找了一根木棍伸向落水女子,但木棍不够长,没有营救成功。为更快救人,王庆龙在呼叫同伴的同时,顾不上脱去衣鞋,毫不犹豫地跳入水塘,奋力向落水女子游去,当他到达落水位置时,女子已经沉到了水下。水塘最深处将近3米,塘底还有淤泥,再加上深夜一片漆黑,王庆龙在水下摸索搜寻多次,终于找到落水女子,竭尽全力将其从水中捞起并翻过身,用手托举着游向岸边。此时,王庆龙的朋友和附近几名村民都赶了过来。“快接住她,赶快救她,已经呛水了。”王庆龙已经精疲力竭,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将女子推向岸边,自己却沉入水中。岸边村民将落水女子和王庆龙先后救上岸,女子被救上岸时尚有意识,村医马上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经过10多分钟的急救,女子将呛进腹中的水吐了出来,转危为安。王庆龙被救上岸时已处于昏迷状态,身体依然保持着托举的姿势,紧急送医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王庆龙1986年进入上窑林场工作,36年中,他日复一日奔走在林场的密林和苗圃中。他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护林员”;生活中乐善好施,常常向林场职工和村中老人伸出援手。生死考验、义无反顾,王庆龙用危急关头的勇毅一跃诠释了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凡人义举令人动容。
王杰,男,汉族,1997年5月生,生前系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鱼泉街道鱼合社区居民。
王杰在关键时刻救人于危难,为救溺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彰显了平凡英雄的英勇无畏,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2021年6月27日,王杰和朋友在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岩门村向家沟乌江边游玩。一名男子带着孩子在江边玩耍,小孩在嬉水时不小心滑入江中。由于水流较急,孩子不会游泳,很快就被冲到100多米远的江水中间,男子立即跳入江中施救,孩子的家人也大声呼救。王杰听到呼救声,看到远处有一个孩子在水中拼命挣扎、时浮时沉,情况十分危急。他边跑边脱衣服,冲向江边纵身一跃跳入水中,奋力向孩子的方向游去,凭借良好水性,很快游到孩子身边,将孩子一把抓住,使出浑身力气往回游。岸边有人抛了一个救生圈给男子,男子抓住救生圈也游了过来。但是由于乌江水很深、漩涡多,王杰体力开始下降,看到男子拿着救生圈游了过来,王杰用力托起小孩推向男子。男子抓住孩子后,借助救生圈向岸边游,成功获救。王杰却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卷入漩涡,不幸遇难,年仅24岁。
危急时刻的大义之举,离不开家庭日积月累的熏陶。王杰的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王杰从小就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外婆也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在老辈人的影响下,王杰从小就能吃苦、懂感恩,常常帮助邻居,是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
王斌,男,汉族,1975年2月生,党员,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外纳村村民。
王斌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多名落水者,谱写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动人故事。
2020年8月,陇南遭遇特大暴洪灾害,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重灾区武都区外纳镇,连续不断的强降雨导致白龙江江水暴涨,河堤多处决口,道路严重损毁,通信中断,房屋被淹。面对灾害险情,王斌主动报名参加抗洪抢险队,连续10多天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还出动自家推土机转移公路两侧的受灾群众和生活物资。
8月21日下午,在对白龙江河堤决口进行封堵时,因道路底部被江水掏空,参与抢险的一台挖掘机突然侧翻掉入江水中,车上6人落水。眨眼间,落水者便被洪水冲散,其中1人已被江水冲出100多米远。危急时刻,王斌飞奔到落水现场,跳入湍急的江水中,向快被江水吞没的落水者游去。王斌用了20多分钟才拖拽着体重170斤的落水者游到江中一处沙梁。面对横在眼前10多米宽的洪流,体力透支的王斌急中生智,抓住一根从江面漂来的塑料软管,将落水者牢牢绑在自己身上,咬紧牙关再次蹚入洪流中,继续游向江边,将落水者送上岸。王斌顾不上休息,转身再次跳进凶猛的洪水中。最终,在他和消防队员、当地热心群众的通力合作下,6名落水者全部获救。
王斌凭借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多次救助落水群众。1993年6月,年仅18岁的他在白龙江外纳段勇救溺水的周家山村村民周克勤;1996年7月,他在外纳村鱼塘里成功救起落水的桃树坪村村民周贵林;2013年7月,白龙江段橙子沟水电站泄洪期间,在外纳村做生意的何新宋不慎被洪水冲走,王斌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电站关闭闸门,并迅速沿河搜救,成功救起了他。
牛汉中在干农活时发现有小孩落入附近的水渠中,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机智救援,将两个孩子先后救上岸并护送回家,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2022年2月19日下午3时左右,牛汉中正在地里干活,看到远处3个孩子涛涛、轩轩、子涵(均为化名)正沿着水渠走。“离渠边远点儿!冰面开化了,别掉下去!”他朝着孩子们大声呼喊。由于距离太远,3个孩子并没有听到,转眼就走上了水渠冰面。走出一段距离后,孩子们发现冰面松动,急忙往回跑。由于冰层很薄,3个孩子接连掉入冰水中。其中离岸边较近的涛涛挣扎着离开冰面,跑上岸大声呼救。听到呼救的牛汉中扔下手里的农活,飞奔到水渠边。危急关头,牛汉中快速折下一根粗大的枯树枝,递给离岸边近一些的轩轩。牛汉中用力向上拉,连续3次努力,终于把轩轩拉上了岸。子涵距离岸边较远,没办法一下抓住树枝。牛汉中急中生智,找来一条长麻绳快速抛向子涵,但子涵的双手已经冻得不听使唤,抓不住绳子。情急之下,牛汉中在绳子一端做了一个套圈,用套圈套住了子涵,拼尽全力把他拉上了岸。
上岸后,子涵身体冻僵、嘴唇发紫,不停地哆嗦,一时无法说清自家住址。牛汉中把子涵已经湿透的衣服脱下来,把自己的棉袄给他穿上,骑着自行车带着子涵回到村里,挨家挨户打听,最终把孩子送回了家。子涵妈妈听说自己的孩子被救,急忙拿出一沓钱表示感谢,牛汉中婉言谢绝后便离开了。
在辖区派出所民警和村委会的帮助下,轩轩和子涵的家人到牛汉中家致谢:“如果不是您及时相救,这俩孩子可能就没命了。您是我们两家人的大恩人!”面对感谢,憨厚朴实的牛汉中说:“谢啥啊,都是乡里乡亲,孩子没事儿就好。”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